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年末揭秘|关于《财经》编辑部,你们想知道的一切

2023-04-10 15:17:22 2554

摘要:2021年即将过去,我们一起经历了疫情反复和行业震荡,一起见证了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2022年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会更艰难还是有新机遇?《财经》将继续以专业调查和分析,和你共同关注经济大势和财经大事。“关于《财经》编辑部,你们想知道的Q:请问...


2021年即将过去,我们一起经历了疫情反复和行业震荡,一起见证了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2022年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会更艰难还是有新机遇?《财经》将继续以专业调查和分析,和你共同关注经济大势和财经大事。


关于《财经》编辑部,你们想知道的


Q:请问财经在招聘的时候最看重什么?


编辑 郝洲:颜值、脑力值、脸皮厚度值、拓客(搭讪)技能值、勇气值、生存能力值......

研究总监 刘建中:有突出的长项,又有基本常识。

编辑 刘以秦: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真的想做媒体。

执行主编 马克:首先是主动性,领导不分配任务自己就无所事事,这种员工是最让我们绝望的。正确的姿势是我想做什么,而不是领导让我做什么。当然,完成分配下来的任务也是应有之义。

其次是好奇心,具体表现一是敢于擅于走出舒适区,二是不断追问,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三是团队精神,本部门同事之间和跨部门同事之间的协同工作是我们的常态。

副主编 谢丽容:那当然是才华了,才华+人品+匹配度。

记者 张颖馨:就记者岗位来说,主要看几方面:写作能力、突破能力、学习能力等,很多记者不一定能同时兼具这些能力。总的来看,最核心的还是突破和勤奋,《财经》杂志很多优秀的记者身上,一定都具备这两个特质。

记者 张威:财经招聘不会只看中一个指标哦,专业素质,新闻理想,德才兼备当然是最受欢迎的啦~

助理主编 朱弢:如果你够自信,就把简历丢过来,咱们面谈。


Q:各位编辑们为什么不真人出镜,难道是因为颜值不够吗?

‍‍编辑 郝洲:其实小编们也希望浪迹天涯,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街角咖啡馆慢慢打开笔记本......大概不是颜值的问题,是办公室的背景不如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上镜效果好。

研究总监 刘建中:编辑颜值太高,对记者形成断层碾压。

副主编 苏琦:颜值高的思想不够,思想深的颜值不高,此事古难全。

编辑 刘以秦:可能是因为颜值太高,怕读者只顾着看真人忽略了内容。

执行主编 马克:少部分是因为颜值不够或太够,担心因此引起观众情绪波动,多数是还没看到出镜的必要性。

副主编 谢丽容:我们一般靠才华吃饭的。

记者 张威:那可不是哦,我们编辑部有大把的美女,时候到了会出镜的。

助理主编 朱弢:有很多出镜的,你没看到吗?PS.颜值≠正义。‍‍


Q:每天都有认真看财经的报道,十分好奇一篇优质报道是如何产出的,可以申请去编辑部一日游吗?

副主编 谢丽容:编辑和记者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每位记者都有自己尤其擅长的领域。热点事件的追逐并非《财经》记者的终极目标,更多能让记者持续研究和跟踪的是行业内的大事、大趋势、大变化和大动向,这些往往是长期跟踪的结果。

通常,记者们的手上都有几个同时并行操作的选题,一旦时机成熟就会适时放出。而有一些选题,记者和编辑虽然发现了动态,但往往需要长达数月才会找到合适的时机释放出来。

《财经》杂志的编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版面编辑,或是新媒体时代人们口中的“小编”。在《财经》内部,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编”,他们是细分领域报道团队的负责人,而记者需要在他们的指导下形成“行业专业”。

很多记者在来到《财经》时,“新闻专业”是达标的,但“行业专业”方面常常是一张白纸,需要通过一篇篇文章的采访和思考积累形成“行业专业”,这是编辑和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记者在“行业专业”方面成长了,“新闻专业”也日益如鱼得水,编辑和记者相得益彰,实现共赢。

那么相杀是什么?写文章不是一个生产标准件的行当,文章好坏并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衡量标准。

记者操作一篇深度报道时,即便完成了前面最难的那80%采访环节,剩下那20%文章形成环节通常也是很痛苦的过程。我们团队一位优秀的调查记者经常将写一篇重磅报道称之为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分娩的过程是痛苦的,即便编辑从旁相助,也无法完全代笔,此时,催稿、改稿、争论就不可避免。

曾经有人问著名编剧查理布洛克,他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剧本?他回复说,“ 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会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这句话应该非常深刻诙谐地诠释了编辑和记者之间相爱相杀的全部内涵。

编辑的职责是充分激发每一个记者的潜能,让他们“被自己的才华吓到”。当他们志得意满的时候,泼一点冷水;当他们处于低潮时,打一点鸡血。

编辑部一日游?好记者都在路上和电脑前。

研究总监 刘建中:优秀的报道,起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客观的态度,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编辑 刘以秦:应该可以的吧?不过编辑部日常好像没什么人在办公室。一篇优质报道最重要的是选题足够好,然后就是采访写稿改稿,记者和编辑经历反复折磨,就很容易出来啦!

执行主编 马克:可以,不报销路费。

助理主编 朱弢:尊重事实,多问为什么,然后尽量去寻找答案。一日游嘛……看我们的报道就可以了。


Q:编辑部可以出一些日常vlog吗?

编辑 刘以秦:当然可以,如果你愿意看抓头皮写稿子的样子看一整天的话。

副主编 谢丽容:你可以告诉我们你想看哪些日常吗?要不然我们无从下嘴啊。

记者 张颖馨: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把日常选题会、写稿过程等视频化、通俗化,以便让大家更了解我们的工作过程,这其中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大家可以看到一个选题是怎样在头脑风暴中诞生,看到编辑是如何“治疗”记者的拖稿症,看到记者如何与一些采访对象“斗智斗勇”……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你都期待看到哪些内容。


Q:请问小编,编辑部里谁最严肃?谁最幽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故事吗?展开讲讲。

研究总监 刘建中:没有人严肃,幽默的太多啦。加入我们,来分享不可告人的故事。

编辑 刘以秦:好像没有特别严肃的人,遇到严肃的事情时,领导都很严肃。


Q:去财经能有北京户口吗?

编辑 余乐:不能,但是多看财经,你就会觉得北京户并不重要了。

执行主编 马克:杰出人才能有。啥是杰出人才?就是你做过让我们膜拜的事情。

助理主编 朱弢:不能够保证,但也有可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Q:给荐个股呗?

研究总监 刘建中:天底下没有比给朋友推荐股票性价比更低的事情了,我们不会上当。(笑)未来选择被低估的成长蓝筹股,不要追高。某些医药股目前估值不高。如果疫情新年能过去,上海机场值得关注。我好像还是没忍住。

编辑 刘以秦:我穷得叮当响你敢让我推荐?其实财经媒体不可以推荐个股的…

助理主编 朱弢: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我们只负责报道,个股嘛,请自行选择。


Q:财经团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财经每年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财经》主编 何刚:作为一家专业严肃财经媒体,团队最有成就感的事有两类:

第一类,是对重大财经新闻事件进行独家深入调查报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2020年对武汉新冠疫情中大量被忽视的感染者和其他疾病患者艰难状况的独家调查,引起读者高度关注,也直接推动了当地政府和疾控部门对武汉所有新冠感染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2021年《财经》产业团队对全国碳市场首例造假案的追踪,产业了巨大影响,并引起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有关监督检查的加速推进。

第二类,是对重要经济形势或政策进行准确及时的解读、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相关趋势,比如2021年浙江率先提出共同富裕示范区纲要,我们第一时间派记者到当地进行实地调研探访,同时结合在北京对权威专家的采访,在最快时间里推出了长篇解释性报道,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什么是浙江和中央推进的共同富裕。再比如关于雄安新区的报道,关于教培行业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报道,也是这样的准确权威解释性报道。

《财经》每年的重大工作有很多,有四个方面最重要:

一是规划和落实年度重大报道,比如2021年我们策划了人民币从红色货币到数字货币的特刊,看中国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进程,作为建党百年时的重大配合性专业报道;

二是日常重点报道策划和落实,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但也是编辑部最重要的工作,做好报道,做好重点报道,是《财经》作为专业严肃媒体最重要的职责,也是读者最大的期待;

三是做好财经年刊重点议题策划和约稿,从年度展望角度,观察分析中国经济大趋势;

四是配合会议部门做好财经年会的议题策划、嘉宾邀请、会议主持和内容报道。财经年会在业界很有影响力,是编辑部配合会议部,共同创造的新型内容品牌和内容平台,始终受到国内外政商学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和政策的重要窗口。

编辑 刘以秦:最有成就感: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内容。最重要的工作:同上。

助理主编 朱弢:最有成就感,当然是写出亲爱的读者们爱看的报道啦,不然还能有什么?


Q:2021年初立的flag,都完成了几项啦?反正我一项都没完成。

编辑 刘以秦:flag不就是用来“完不成”的吗?

助理主编 朱弢:既然立了flag,必须要完成。


Q:一篇报道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研究总监 刘建中:调查有很多种,研究型记者更偏重案头调查,就是查阅各种资料。然后针对疑问,小组讨论,咨询专家。

记者 张颖馨:从确定选题开始,记者首先就要进行事实层面的调查,与此同时,需要收集翻阅海量资料,找到与自己稿件和调查相关的有效信息。调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客观、中立的报道者角色,谨防因某些人或某些事影响到自己的判断。随着调查深入,还要注意向涉事相关方求证,一篇优秀的调查报道,绝对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充分尊重多方声音,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呈现事实。只有这样,调查报道发布后,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当然,调查报道操作过程之复杂,并非简单几句能说清楚。之后有机会可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请《财经》杂志的编辑和记者分享更多详细内容。


Q:我非常喜欢你们的公众号。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拥有全球视野,带来社会能见度。我想提问的问题是:医疗器械行业的春天还能持续多久,能否深度介入这个行业?

研究总监 刘建中:医疗器械的需求未来多年都会持续增长,作为职业目标,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你是否真心的爱。

助理主编 王小:从11个城市试点铺开,国家药品集采已进入常态化操作。这一模式2021年进入医疗器械,从医用高值耗材入手,到冠脉支架国家集采落地,在摸索权衡一年之后,其主体方向和模式已基本确定,规则也在迭代中渐趋完善。

集采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在国家、联盟、省市三个层级的集采合围下,全国医用耗材市场格局将会重塑。医用高值耗材生产企业首当其冲,被锁定的品种无可避免面临断崖式降价。

想要在这波大浪中站稳的企业,得垒高技术门槛,护城河越宽,企业越安全。从药企的经验看,开拓海外市场,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编辑 孙爱民:医疗器械行业,随着国家集采的一步步落地,以及国产品牌创新力的提升,将会推动真正的春天的到来。毕竟国内有大市场,国家有国产替代的大指挥棒,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大用户群。


Q:财经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么好,这么有深度的,很多文章看过后都能引发我的思考,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啊?

编辑 郝洲:老师傅多少都有点手艺。欲知详情,可来财经申请面试(其实是你来面财经的师傅们)。

副主编 苏琦:带着思考去调查,在调查中加深思考。

记者 张颖馨:《财经》杂志的编辑常向记者强调,要做“大记者”。所谓“大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后,一定不是只专注于某个细节或时间点,而是懂得跳出事件本身看整个行业、市场,同时拉长时间轴,结合历史观察当下。正是在这种要求下,报道才能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进而有了更高的立意、更广的视野。当然,拥有这种视野和高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赖于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且要督促自己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Q:一直很好奇,财经杂志的伙伴是如何制定选题策划以及如何去完成一个大题目的整体出稿呢?如何度过选题写稿的日子呢?另外还想问,当下抖音视频类很火爆,再往前是微博和微信,甚至QQ,那在抖音视频之后,下一个社交的风口会在哪呢?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预言呢?

编辑 刘以秦:我怎么会知道下一个风口,知道了不就去干了嘛!记者怎么能预判呢?如何度过写稿的日子……那当然是报N个题看哪个写得出来;拖着,被编辑小鞭子一抽,稿子就出来了,真神奇。(手动狗头)


Q:一直在看财经杂志,后来改看财经杂志的微信公众号,真的蛮奇怪的,为什么财经杂志敢发表许多其他杂志不敢发表的东西?最真实的东西。很支持小编的,这样做法,我会一直支持下去。

副主编 苏琦:做建设性的批评者,才能更好地铁肩担道义。

助理主编 王延春:“最真实”不敢当,对于真实,相信读者们的定义各有不同。新闻的真实,与宣传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哲学的真实,标准也不太一样。

对财经而言,更多是延续一直以来的报道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做到客观准确、中立平衡、多方采信。无论是籍籍无名的个体,还是高大上的机构,我们都一视同仁,争取各方平等发声的机会,将5个W,谁、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这些基础事实按照逻辑还原成文本。

就像将散落各处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画卷,或许不能囊括所有纷繁复杂的事实,但我们用专注、专业、专心尽力还原全貌。按照这一标准,相信你也注意到了,市面上还有许多值得尊敬的媒体,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行人。


Q:请问你们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团队人员有多少?对每日公众号置顶的1篇文章以及推送的5篇文章有何筛选原则和标准?谢谢!每天必看财经的微信推送,祝越办越好!

传播总监 黄端:想知道我们团队有几个人,可以看看每天的署名责编有几个哈哈。头条文章的筛选的话,第一原则还是回应读者关切,回应当下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我们每天一早会在全网收集热点话题,了解舆论动向,如果编辑部有相应的稿件,基本就重点推送,或者我们运营团队也会主动去找相应的记者编辑,询问能否出稿(心疼每天为头条操碎了心的小编)。

其他考量的方面还包括独家性啊、文章的深度,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等,比如我们今年有意识地多推了一些从年轻人角度切入的内容,希望稍微多吸引一些95后来关注我们的账号。大家日常也可以后台留言多多提意见哦,我们会收集整理反馈给编辑部的。


策划 | 黄端 要琢 阮璐阳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